在初中阶段,由于各个任课教师具有不同的讲课方式和风格,而且他们在专业水平、个性特点、工作方式和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各不相同,而此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,独立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,这就使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有了变化,产生了对教师态度的分化。
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偏于情感上的依恋,不再把教师视为真理的化身、知识的权威,开始对教师有了较高的独立评价能力,开始从思想品质、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。但是初中学生的这种评价还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,在原则性和全面性方面还显得不够,他们往往根据一时一事就对教师下结论,而且由于对学习的社会意义还不够明确,往往把对一个教师的评价和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联系起来,只要对某个教师不喜欢,就不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,不愿“为这个教师学习”。这种想法和做法,无疑是幼稚的,对学生的学习本身也是非常有害的。
因此,家长要随时注意孩子对各任课教师的评价,当发现孩子对某个教师的评价不够客观、全面,并进而影响孩子对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时,家长一方面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,改变其对教师的态度,另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教育,说明把对教师的态度迁移到对相应课程的学习态度上是幼稚的、不成熟的表现,要教育孩子端正学习目的,避免由于对教师的不良评价而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。